文科+AI 教学转型,和鲸智学一体机降实践门槛、塑数据思维、促创新发展

行业资讯
报道时间:2025-10-20

微信图片_2025-10-20_103651_110.jpg

写在前面:和鲸定义的智学


“学科 +AI”教育转型,关乎学科未来竞争力与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


当业界聚焦于提供通用 AI 工具时,和鲸选择了一条更贴近课堂和学科转型的路径:做“产业场景教学翻译官”。我们致力于将多数据与场景优势,通过 “教学化改造” ,转化为文科、医学、金融等各专业教师开箱即用的 “低代码 / 零代码”实战案例,让文科生能分析电商趋势,医学生会处理影像数据。


我们坚信,唯有如此扎实的学科融合,才能培养出不仅适应未来、更能定义未来的新一代。


我们深知,成千上万不同专业的老师,需要的是“AI+ 我的专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汇聚起来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需求,也承载着我们“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理想。


智学一体机 文科+AI 实验室版

一台一体机 硬件(服务器 & 算力卡)软件(教学实训平台)+资源(海量跨学科实战资源)


文科+AI 融合教学的五大痛点:

备课难、上课累、实践难、评价虚、就业弱

  • 备课压力大

  • 案例“不接地气”

  • 环境配置劝退

  • 学生为应付作业直接复制网上代码或抄袭同学

  • 实践课上问题百出”

  • 教学效果两极分化

  • 实验室、数据平台需要跨学院申请

  • 学生就业竞争力弱

  • 教学成果缺乏亮点

  • 学科融合四不像


模式:重视思维赋能

聚焦逻辑与洞察,培养文科学子的数据思维、AI 素养与 AI 应用能力


支持:降低实践门槛

  • 降低畏难情绪:低门槛的教学转型工具、分析工具与代码脚手架

  • 解决流程迷茫:通过拖拉拽低代码组件搭建分析思路

  • 赋能职业发展:基于真实场景的领域案例,聚焦 AI 应用而非底层技术,塑造差异化竞争力


场景:适配专业课程 AI 化

  • 支持实验、项目实训、竞赛等多种教学实践场景

  • 灵活搭建人工智能实验室


如何做到开机即用?

请看我们的核心资源配置


目标:从海量资料中发现模式、探索主题演变、量化文化趋势、构建知识图谱

*篇幅原因此处仅列举部分,若对核心资源感兴趣欢迎您进一步咨询:)


NO.1 镜像

包含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网络分析模型、计算机视觉模型。


NO.2 5000+ 数据

  • Chinese-Poetry (中国古诗词数据集)

  • 《红楼梦》 TXT 格式纯文本

  • The WikiArt Encyclopedia

  • 二手房房价信息

  • 社交媒体使用与情绪状况数据集


NO.3 1000+ AI 实训案例

  •  基于深度学习的古诗词生成与主题分析

  • 《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分析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艺术画派风格分类

  • 利用 OCR 和 NLP 技术进行历史文献数字化与信息提取


NO.4 训练营

  • 学科基础训练营

  • 学科特色训练营(如 R 语言量化社会科学训练营)



实体硬件弹性扩展

真正服务于各个教学场景!


*硬件型号暂不作公开展示,但我们支持信创,可帮助学院做好国产化的迁移替代,详情欢迎您进一步咨询:)


  • 专业转型版:服务于单个专业,支撑 40 人并发实验,打造标杆性“AI+ 专业”核心课程;

  • 学科转型版:覆盖学院多个专业,支持 120 人同步实训,构建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实验室;

  • 弹性扩展:配置支持按需扩容,灵活应对未来规模增长。


南开大学新文科系列课程

客户案例展示


课程名称

《新文科 Python 程序设计基础》

《新文科数据分析基础》


课程亮点

基于 POT-OBE 教学理念(基于问题逻辑认知模式的成果导向教育)与 5E 教学范式,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学习,提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成效

学生对 Python 编程的认识产生根本性转变,学习兴趣显著提升,给予课程高度评价。


微信图片_2025-10-20_103717_547.png

学生在课程讨论区发表的学习感悟


我们使用和鲸平台开展实验班的 Python 编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分两条线,一条线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另一条线是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完成创新性项目求解。平台集成了编程环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反馈都很好。

—— 赵宏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期待与您携手,共建 AI 时代的学科未来。

欢迎联系我们,开启不一样的 AI 教学之旅!


开启 AI 之旅新篇章,立即体验和鲸 ModelWhale 的云端协作魅力
数以万计的用户正在使用中
电话咨询
商务咨询请致电:
021-8037 0235(转8)
微信咨询
工具使用、办赛需求 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