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白皮书发布!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通识教育,助力教育变革?
教育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高等教育格局。日前,高等教育 “十五五” 发展规划(2026-2030年)发布,强调“十五五” 时期(2026-203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五年,也是高等教育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跃升” 的决胜阶段。表明将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破解人才错配、科研转化不畅、数字教育滞后等矛盾,助力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和鲸高度关注政策动向,正与数百所高校携手持续推进AI技术积累与各学科教育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和鲸结合过去数年 “AI+ ”领域的丰富经验与方法论,与智谱携手推出了《AI 融合高等教育:从通识到专业——学科+AI 人才培养白皮书》这一 AI 教育工具包。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在这个人工智能赋能千行万业的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变,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已成为全球教育界需共同解答的时代课题。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框架
知识结构维度:理解 AI 基础原理(如机器学习)、技术分支(如计算机视觉)及其社会影响(如就业变革)
实践转化维度:掌握运用 AI 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系统性方法,贯通“技术工具 - 学科知识 - 现实需求”的应用链条
价值判断维度:培养对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的分析能力,建立负责任的技术应用观
同时,白皮书中指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应基于“认知筑基 - 能力迁移 - 创新融合”的培养路径设计,课程架构可分为基础课程、素养课程与交叉融合课程三类,构建渐进式课程体系。
基础认知课程(全校必修):消除技术认知盲区,建立跨学科对话的共同认知基础
素养支撑课程群(分层选修):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关怀,培养有伦理意识的 AI 应用者
交叉融合课程群(学科定制):推动 AI 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培育学科突破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素养课的实施路径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校企协同共塑 AI 人才培养新范式
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帮助高校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水平人才,和鲸与多所高校展开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学科+AI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套成体系、可复制的成熟经验。
南大经验:系统化、体系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南大自2018年起在C9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首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体系。2022年,南京大学依托苏州校区探索智能人才培养,2024年创新构建“1+X+Y”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体系,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的高校。
南开模式:POT-OBE课程理念·5E教学范式
对 AI 语境下“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这三个根本问题,南开大学赵宏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教师是编剧和导演、学生是主演、AI 是伙伴”的教育教学模式 ,其基于 POT-OBE 的教育理念,应用 5E 教学新范式,重构已有课程和建设新课程,以及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实施。
2024 年,南开大学承担两门天津市级人工智能通识示范课程建设任务,其中赵宏教授团队负责的《人工智能与创新》课程,面向全校近 4000 名大一新生开设,切实解决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的 “落地” 问题,有效培养了学习者驾驭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真实数据支持,多位专家指导,清华领衔发布AI教育白皮书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技术理念全面升格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提出两大育人方向: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
智谱与和鲸共建了从通识教育到“学科+AI”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以分层次的课程与实验设计贴合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路径与培养目标,通过 AI 通识课、应用导向实验案例及 AI 教育智能体等多种模式协助高校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您可点此进入人工服务通道领取方案介绍、课程资料、邀约人工演示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