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同济医院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二):统筹科研项目,促进成果转化
医疗产业正经历由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型过程,期间,国家多次发文强调临床研究与诊疗协同的重要性,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成为临床研究的主阵地。与此同时,AI for Science 科学研究范式的涌现标志着生物医学研究迈入新阶段,大数据与 AI 技术成为科研探索的有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在数智化建设应用方面开启新征程,携手和鲸科技打造医院科研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官网
针对研究型医院普遍面临的数据孤岛、重复造轮、产研分离等问题,该平台提供从数据提取、模型产出到科研转化的全链路服务,融合研究所需的多规格算力,为跨团队跨角色协同管理提供工具支持,可达成“降低科研门槛,减轻科研负担,加速科研进程”的核心目标。
将跟随和鲸视角,我们将通过三大关键场景探悉平台的建设理念与应用实效,为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这三个场景分别为:
降低科研门槛,实现科研提速
统筹科研项目,促进成果转化
科研人才分层培养
注释:篇幅原因,我们将三个场景拆分为了三篇文章,本文为此系列的第二篇。
平台与院内科研相关系统整体关系架构展示
统筹科研项目,促进成果转化
在上一篇中,同济医院的两大举措旨在攻克影响科研开展的卡点。宏观层面,科研项目管理的碎片化也会影响科研效率的提升。
同济医院基于 “管理视角”,对更多维度的科研管理与服务做了进一步优化,主要包括:
1. 项目管理:优化协作模式,形成科研项目梯级管理:借助可视化的项目看板,达成医院层面能对科研项目全局统筹、科研团队能对项目进展实时把控、科研人员能对任务进度及时跟进的三梯度格局;
2. 成果管理:发挥标杆成果的示范作用,强化科研成果的对外展示与服务水平:一方面,扎实做好科研成果的沉淀工作,打造更多特色标杆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门户窗口,增进对外交流互动,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管理:优化协作模式,形成科研项目梯级管理
临床研究通常涵盖多角色与多团队的协同合作。
在一项研究课题中,从管理层级角度可大致将相关角色划分为院级管理层、科研团队核心层以及一线研究人员。借助平台,三个层级都能更高效地达成各自的管理目标。
院级管理层:
院级肩负着对各科室研究项目全面统筹的重任,需要及时、精准地为项目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在平台上,全局看板将直观地呈现出各个科室课题的开展状况与推进进度,点开某项课题后还能看到更精细化的阶段进展,包括其中涉及的文件、项目材料等。院级也可以以转化服务为目标,在平台上搭建医院科研创新团队,致力于重点研究项目的孵育与攻坚,并促使青年医生尽早投身科研课题,强化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与科研项目的深度推进。
科研团队核心层:
科研团队作为课题研究的执行主体,需要对研究全流程做好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尤其目前医工融合已成为医院科研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团队更要协调好各方参与角色、规划任务分工并确保任务完成。
在平台上,云项目组空间将成为课题组负责人的指挥中心。鉴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与长周期性,负责人可以在云项目组空间内将复杂的研究课题拆解为不同的子任务阶段,每一项任务的责任都明确落实到个人,从而化解研究过程中团队内部项目管理与资源同步的问题,促进内外部人员协同研究。
任务分工示例
一线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需要按时保质地完成各自任务,同时积极与团队其他成员协作配合。
在平台上,研究人员能通过看板明确团队分工与自身任务,并在完成后在对应任务内提交结果,实现成果的高效同步。
对于需要分工协作的任务,研究人员将项目分享给他人后,对方可以一键拷贝(包含环境与数据),实现快速复现。此外,平台还提供强大的版本管理能力,研究者可以捕捉研究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将其记录为里程碑版本,实现多版本的灵活回溯与对比,这样更便于研究团队深度挖掘各版本的优势与价值。
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生产资料,都可以完整地沉淀于团队知识库中,形成知识与经验的持续积累与传承,推动成员认知同步更新迭代。
版本管理与项目分享示例
成果管理:发挥标杆成果的示范作用,强化科研成果的对外展示与服务水平
在上一篇中,我们曾简单提及平台可以实现“过程成果”的沉淀与积累,但其范畴实际并不拘泥于一般意义上对 “过程” 与 “成果” 的固有界定。
多元成果的体系化沉淀
“成果”的涵盖范围很广泛,例如:
某医生编写了一段专门用于处理特定场景下医学数据分析中缺失值问题的代码,因通用性强可供其他科研人员在相似的研究情境中直接使用,这便是成果;
或者小组内某位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环境,团队成员均可在此环境下开展研究,这也是成果;
以及针对特定研究问题所汇聚的专业文献资料经过清洗处理后可供直接分析的数据集等,均属于成果范畴。
这些科研过程中的各类要素与文件成果,在平台内分别借助镜像库、代码片段库、共享空间、知识库、模型库、算法库等存储管理体系予以承载整合,构成了科研人员的“军备库”。
基于此,同济医院计划围绕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人工智能与医学等多领域科研方向,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和示范标杆,激发核心科研团队的研究创新,带动全院科研水平提升。
模型库示例
不让临床研究的成果止步于论文
临床研究的成果不应仅仅局限于论文发表这一形式,更要关注其临床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现实情况中,不少临床研究产出的模型,在论文发表后便被闲置了,仅仅存放在研究人员自己的计算机里,难以转化为可供临床实际使用的服务。这是因为在临床场景下,没有人会愿意专门打开代码界面运用这些模型;并且,将模型转变为临床上能操作使用的工具,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也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正因如此,尽管人们能在论文中发现不少颇具价值的模型,但真正能在网上供大家使用的模型数量却少之又少。
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平台特别提供了模型自动部署的能力: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模型后,可以便捷地把它发布为一个网页应用。
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无需费心去设计网页样式,也不用重复部署或者重新打开镜像环境,这个生成的网页应用可以面向所有人开放。比如科室里的工作人员,只需打开网页,将相关数据输入进去,就能即刻获取该模型给出的预测结果,大大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个网页应用的示例
除此之外,同济医院还建设了门户作为成果对外展示与应用的窗口,计划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选取部分研究成果对外开放。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借助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积极促进与外部机构、高校之间围绕前沿专题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医院科研成果的对外影响力。有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等需求的企业也可以到平台进行交流,各方能够更好地匹配适合自身研究项目的合作伙伴。
门户首页展示
技术之 “智” 赋能医疗之 “治”,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医学科学研究,希望同济医院与和鲸的探索能够为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欲了解更多医院建设的案例、技术细节、应用成效,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一步与我们沟通!也欢迎您注册试用和鲸 ModelWhale 平台(建议用pc端打开),切身体验上述案例中的各项平台能力。